2023年2月,省法院命名我省首批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,通许县法院朱砂法庭赫然在列。
近年来,朱砂法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,紧紧围绕“公正与效率”工作主题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创新探索出“一三四”调解工作法,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子,让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法庭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做好公平正义“必答题”
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法官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,也关系着公平正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。在朱砂法庭,每一位法官都深知这一点,他们善用法律,善解矛盾,力求让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都能充分理解、认同裁判结果,真正做到案结事了,心结亦解。
“真是太感谢了,要不是你们为我们双方着想,三天两头往家跑,我这个大棚估计到现在都搭不起来。”胡老汉握着朱砂法庭驻庭调解员张广安的手连连感谢。
胡老汉和王某本是多年的邻居,平日里你来我往,关系融洽,两家还共用一堵院墙。然而,一场关于搭建大棚的争议,却让这份邻里情谊瞬间降至冰点。胡老汉打算在自家房顶搭建大棚,王某却以大棚会导致雨水流向自家为由坚决阻拦。而胡老汉则翻出旧账,称王某当初盖院墙时占了自家地,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
从此,两家争吵不断,从最初的小摩擦逐渐演变成三天一小吵、五天一大吵的激烈冲突。村里、镇上能找的调解人员都找了,可矛盾不仅没有缓和,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。两年过去了,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,胡老汉遂将王某诉至法院,要求王某拆除侵占自家土地部分的院墙。
案件受理后,朱砂法庭的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。他们明白,这起纠纷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,而是关乎邻里关系和谐的民生问题。
于是,本着既断“是非”又解“心结”的原则,法官带领调解员多次前往胡老汉家中,耐心倾听双方诉求,细致分析矛盾根源。每一次调解,都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,一次对公平正义的探寻。“去一次调解不成,我们就再去一次!”法官的话语中充满了决心和毅力。
为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,法官又联系了当地司法所、自然资源所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,运用三级联调的方式,充分发挥各方优势,从不同角度对双方进行劝解,引导双方耐心沟通、相互谅解。
在一次次的努力下,调解效果逐渐显现,双方心结也慢慢解开。法官趁热打铁,针对该案设计出了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调解方案。最终,胡老汉和王某都在协议上签了字,两家恢复了往日的和睦。
2023年以来,朱砂法庭审理的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%,服判息诉率在94%以上,调撤率在62%以上,平均审理天数35天以下。案件比、调解率、上诉率、申诉申请再审率、法定审限内结案率、民事裁判申请再审率等主要质效考核指标均优于合理区间参考值。而这一系列显著成效的背后,离不开朱砂法庭创新推行的“一三四”调解工作法。
何为“一三四”调解工作法?该院党组书记、院长陈广林进行了详细介绍——以“一支队伍、三调联动、四个到位”为核心,构建起全链条、立体化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:首先,积极协助辖区行政村组建一支调解队伍,夯实基层调解的人力基础;其次,创新构建“法庭指导+支部协同+多元调解”的“三调联动”快速调解新模式,推动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;最后,依托“四个到位”工作法,实现矛盾纠纷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化解的闭环管理,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、问题解决在一线。
在“四个到位”工作法的实践中,朱砂法庭充分发挥“一村一法官(干警)驻村服务工作站”的前沿阵地作用,与村“两委”干部密切协作,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到位。一旦发现矛盾苗头,法庭第一时间提供专业法律指导,村“两委”迅速响应,先行化解到位。对于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,镇综治中心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法庭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到位。而对于登记立案后的案件,法庭则兜底处理先行调解到位,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,实现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。
绘就综合治理“同心圆”
“我们倡导辖区村‘两委’干部、网格员、调解员等共同参与,充分了解村民法治需求、村内矛盾纠纷新类型等基本情况,形成‘多方参与、协同共建’格局,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,真正做到‘抓前端、治未病’。”在法庭支部共建活动中,朱砂法庭负责人介绍说。
今年春节刚过,长智镇胡庄村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。两个青年因事发生口角,随后为了争强好胜,各自召集了十几个亲朋好友前来助阵,双方剑拔弩张。
调解员张广安接到消息后,第一时间联系村党支部书记,带领人员赶赴现场,全力稳控局面。同时,他迅速与朱砂法庭负责人取得联系,商讨制订化解方案,一场争分夺秒的矛盾化解行动就此展开。
朱砂法庭迅速启动“法庭指导+支部协同+多元调解”快速调解机制。胡庄村老党员调解队也积极行动起来,分头安抚涉事双方家属,从亲情、乡情的角度出发,劝解双方保持冷静。法庭、村“两委”、老党员调解队三支力量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联动的方式,紧密配合,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。经过调解人员的努力,矛盾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方案,一场一触即发的危机得以化解。
这只是朱砂法庭参与基层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该法庭不断加强党建共建,积极探索支部结对共建新模式,聚合最强战力,用心打好矛盾化解的主动仗、整体仗,全力打通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朱砂法庭还推行了“法院+镇村”双向派驻模式——在辖区每个行政村均设立“一村一法官(干警)驻村服务工作站”,法官和干警定期深入农村,开展法律咨询、矛盾排查预防、调处化解等便民利民服务,与政府派驻法庭的调解员紧密配合,形成强大合力,对纠纷做到早发现、早化解。朱砂法庭联合县妇联建立“许美好”维权帮帮团工作室,针对婚姻家事案件集中法庭管辖的情况,组建一支由1名法官,2名女法官助理,N名婚姻家庭咨询师、巾帼志愿者、律师组成的“1+2+N”维权队伍,通过落实“矛盾排查、投诉受理、纠纷调解、法律援助、心理疏导、关爱帮扶、跟踪回访”的一站式关爱机制,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护。朱砂法庭做实先行调解,构建“立案+先行调解+审判”全链条解纷模式,注重“抓前端、治未病”,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审理前,减轻当事人的诉累,提高司法效率。
奏响普法强基“主旋律”
“法院来村里开庭,让大家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,也认识到弘扬美德的重要性。”在朱砂镇小岗村,一位村民在旁听完朱砂法庭组织的巡回审判后由衷地感慨。
2024年4月,朱砂法庭在朱砂镇小岗村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,同时邀请数百位镇村干部、当地群众现场观摩。
原告陈某已是93岁高龄,早年丈夫去世,她历经生活磨难将2男5女7个子女抚养成人。如今,陈某身体常年有病,不能独立生活,其部分子女却不履行赡养义务。无奈之下,她将7个子女告上了法庭,请求法院依法判令7个子女每人每月分别支付其赡养费500元、护理费500元,后续治疗费由7人平均分担。
为了达到“审理一案,教育一片”的法治宣传效果,朱砂法庭将庭审现场搬到朱砂镇小岗村,公开巡回审理此案。
庭审中,原告陈述诉讼请求,被告进行答辩,双方举证质证,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法官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和辩解,从法律和情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调解,最终促成原告和被告解开心结。
庭审结束后,承办法官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,以案释法,结合农村风俗,从情理、法律等不同角度向当事人及在场群众释法说理,宣讲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,孝敬父母、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承办法官的话语情真意切,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从“坐堂”办案到巡回审判,朱砂法庭的法官迈出的是脚步,带回的是民心。一直以来,该法庭持续精准发力,优化普法方式方法,夯实普法基层基础,深入农村、社区、学校,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,努力让普法与司法实现深度融合,切实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不断将法治春风吹到家家户户,吹进百姓心中。
“今后,朱砂法庭将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,做好定分止争工作,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,汇聚多元解纷力量,不断探索解纷新举措,努力绘就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‘枫’景。”陈广林说。